服務熱線:0372-6825866
0372-6825862
培訓一部:134-0380-9176
培訓二部:158-2468-5901
傳真:0372-6825866
郵箱 : hqqyxjy@163.com
10月28日上午
習近平總書記
來到河南安陽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展館
依次參觀了“千年旱魔,世代抗爭”
“紅旗引領,創造奇跡”
“英雄人民,太行豐碑”
“山河巨變,實現夢想”
“繼往開來,精神永恒”等展覽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年洞強調: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永遠震撼人心
紅旗渠精神永在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紅旗渠精神永在!——習近平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這是28日上午,習近平在安陽林州市紅旗渠青年洞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紅旗渠修建過程中
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
經過1年5個月的奮戰
將地勢險要、石質堅硬的巖壁鑿通
這個輸水隧洞被命名為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任村鎮盧家拐村西
進口左側為一條深溝,崖壁陡峭
西側是一崖壁,像“弓”形
如同鬼斧神工一刀切
素有“小鬼臉,頂著天
山高鳥難飛,崖陡猴難攀”之稱
也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
工地的青年們一致表示:
寧愿苦干,不愿苦熬
堅決拿下“小鬼臉”
1961年7月15日
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奮戰
青年洞終于鑿通
紅旗渠渠線
由此往前延伸了最艱難的616米
為何修建紅旗渠
歷史上林縣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地方翻開縣志從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里有記載的旱情就有104次其中大旱絕收38次“人相食”現象更是達到5次之多
紅旗渠紀念館中就記錄了其中一些慘狀:明萬歷15年,地震一日三次夏大旱,秋無禾,冬饑,人相食;明崇禎13年,大荒斗米銀一兩三錢,人相食;清乾隆23至25年大旱,人相食;清道光14至17年連年荒旱,人相食:清光緒2年至4年自二年以來歲已不豐三年春日無雨,麥未種四年春始雨谷禾方生受饑,人相食,人之死者大約十之有七矣……
合澗鎮小寨村有兩塊分別立于大明正德二年和清光緒六年的石碑雖相隔三百七十五年記述的內容卻都是當地旱災的景象
“人口無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賣其妻,昨張今李父棄其子,此東彼西食人肉而療饑,死道路而尸皆無肉冬至春,春而夏人之死者十分有七矣”
因為缺水
林縣人很少洗臉和洗衣服一盆水往往是老人洗了孩子洗洗來洗去還是舍不得倒掉放到一邊澄清留著下次再用大多數人只有在過年過節走親串友時才洗手、洗臉換上件干凈的衣服
因為缺水村里誰家添人進口給孩子取名也要帶上一個水字希望可以沾點水氣
1959年全國性大旱席卷而來這一年林縣河水斷流井塘干涸已經建成的水渠根本無水可引掘山泉打水井,地下不出水砌旱池挖水窖,天上不給水修水渠建水庫,依然蓄不住水
1959年10月10日河南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
林縣人民帶著“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開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
吳祖太是紅旗渠工程股副股長負責工程設計
吳祖太資料圖
1960年3月28日傍晚剛下工的吳祖太端起碗筷準備吃飯一位村民急匆匆地跑來說王家莊隧洞頂部出現了裂縫吳祖太放下碗筷就走
沒想到進洞不久塌方忽然發生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
吳祖太那時年僅27歲與他的未婚妻薄惠貞在四天前剛舉辦了婚禮
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犧牲不止一次
鸻鵡崖位于林縣與平順縣交界處的山西境內地勢險惡但卻是紅旗渠的必過之地
為了打通這道天險施工隊在山頂打下3根鋼釬組成的繩樁人系繩索在上無寸物可攀、下無立足之地的峭壁上凌空施工,掄錘打釬
在這段工程中一共出現3起重大傷亡事故鸻鵡崖的重大事故給人們敲了警鐘如果繼續施工必須想辦法除掉山崖上松動的石頭
腰間的“帶子”
這時候一個人主動請纓成立除險隊為太行山上的修渠村民排除艱險
他就是任羊成他身高不到一米六體重不足百斤干的卻是除險隊隊長
有一次
虎口崖需要除險老人們勸他別去,太危險但他卻義無反顧沖上前去只想著快點除掉搖搖欲墜的石頭害怕石頭砸到其他工友他來回飛蕩多少次險些撞上崖壁
突然凹檐頂掉下一塊石頭把任羊成砸得幾乎昏過去
用手一摸才發現
幾顆牙齒橫在嘴里一陣麻木鮮血順著嘴角流下來他掏出手鉗拔掉牙齒、吐出血沫忍著巨痛一直堅持到完成任務從崖嶄下來
工地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
他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他曾在石碓里被埋了十個小時還因麻繩磨斷墜崖正巧掛在一個樹杈上
成天在崖間飛來蕩去他的腰間被勒出道道血痕
血肉模糊地粘在身上連衣服都脫不下來
久而久之傷痕磨成老繭就像一條纏在腰間的“帶子”
據紅旗渠志記載十年工程期間先后有81位村民犧牲最大的60歲,最小的17歲許多人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
其中有一位名叫張運仁的工人上渠三個月
就被石頭砸中犧牲了
張運仁去世后他的妻子趙翠英把他們年僅13歲兒子張買江送到了修渠工地
去到工地前,母親對他說:
“你爹沒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帶回來帶不回來水你就不要回來了”
從此張買江開啟了修渠之路紅旗渠修建了10年張買江在紅旗渠工地干了9年
他是修建紅旗渠時工地上最小的建設者之一但張買江偏要撿重活兒干每天走七八十華里在各工地之間穿梭母親給他做的布鞋不到一個月就穿破了腳底磨出血泡
干活和摸索中他學會了石匠、鐵匠、木匠技術并成為民工中的技術骨干
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通水
次年4月紅旗渠修到了張買江的家門口——桂林鎮南山村張買江隨著奔流的渠水跑回家“娘,我把水帶回來了!”
母親趙翠英的淚水奪眶而出坐在池塘邊看著渠水嘩嘩地流進池塘里整整看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張買江第一個從池塘里挑了滿滿一擔水母親高聲念叨:“孩子他爹,孩子把水帶回家了你放心吧!”
一家三代的堅守
如今張買江的兒子張學義也加入到了管渠、護渠的工作之中他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我們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們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用好水為老百姓辦事”
紅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結合的水利網結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
紅旗渠總干渠從一座村莊旁繞過(2019年7月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紅旗渠一條“人工天河”是這些比山石還堅韌的人
用近十年時間削平1250個山頭打通211個隧道讓長達1500公里的“天河”
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
2021年紅旗渠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暯?/p>
來源:共青團中央
掃一掃公眾號
掃一掃微信咨詢
掃一掃微信咨詢